法制晚報訊(記者 崔毅飛 新聞觀察員 孟國忠) 當人們忙於清明祭掃時,在一些鮮為人知的角落,遺存著一些歷史人物的古墓遺跡,這些墓主,生前或為皇親高官,或為知名人士,完整的園寢歷經盜墓、損毀,如今因缺少了基本的歷史信息,只能以“無名氏”的面貌示人。
  探訪
  1
  王爺墳石構件堆在7公里之外
  在丰台區青龍湖公園附近,游客時常發現,在一座倉庫大院內,露天堆放著多件石刻文物,除供桌基本完整,其餘皆為零散石刻,現場沒有任何說明。為何在此?從哪裡來?鮮有人知。
  而丰台區文委的工作人員都知道,這些石刻文物,來自7公里之外的侯家峪“清太宗位下第五子承澤親王碩塞第二子博翁果諾之墓”。記者前往原址看到,地面僅剩些殘磚碎石,還有一塊倒地的區級文保碑。
  之所以出現以上情況,得從文物被盜說起。2009年,該墓僅存的祭祀用具“石五供”其中一尊寶瓶被盜;2010年,一尊蠟扦也被盜。主管部門無奈之下實施異地保護。
  家住侯家峪村的穆先生說,他祖上是看墳戶,爺爺那輩兒還見過王爺家的後人前來祭拜。1949年以後,王爺墳陸續遭到破壞,僅剩下了一組“石五供”,再也見不到上香的後人。這幾年,墳里最後幾件東西也沒了。若干年後,怕是也不會有人想起這些往事。
  2
  清二品大員墓地只餘盜洞示人
  在房山區上萬村西南的緩丘上,有一片三合土夯成的波浪形墓牆,因無文保碑記,很少有人知道,這裡是清代二品大員孫國璽的墓地。
  孫國璽,雍正年間官至安徽巡撫(正二品),死後皇帝為其建墓立碑。
  古墓占地十餘畝,周圍人煙稀少,現被一片玉米地包圍。
  “孫國璽?不知道,沒聽說過這人。”在上萬村,記者先後向10多位村民打聽孫國璽墓,所有人都不知道。記者發現,可能是受到看墳戶姓氏影響,當地人都將孫國璽墓俗稱為王家墳地,而忽略了古墓的真正主人。
  當地村民王先生告訴記者,那塊墳地里曾有一座大寶頂,後被損毀,只剩下一座王八馱石碑,上有刻字,去年該碑也被盜走。
  《法制晚報》記者查閱發現,孫國璽墓為北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記在冊文物,但墓地上並無任何標誌說明。現除園寢牆遺址,地表再無可見文物,只餘地面上一個盜洞。
  3
  罕見碩大寶頂尚無文物名分
  同在上萬村,西北一唐姓村民家小院內,隱匿著一座體量碩大的寶頂(墳丘)。
  寶頂拔地而起,高約三米,東南側緊貼著民房,空間略顯局促。
  打聽寶頂的來歷,村民們卻知之甚少。小院主人唐先生告訴記者,他們都管這叫穆家墳,除此便一無所知。時有文物愛好者來拍照。
  《清代王爺墳》記載,親王銜克勤誠郡王晉祺墓在上萬村西。正是這座“無名寶頂”所在的方位。但與其相關的歷史記載實在稀缺,這座寶頂墓主身份之謎有待破解。
  北京園寢遺址調查保護團隊的楊曉晨分析,此寶頂絕無可能為村中富戶或地主豪紳所建,只可與官方有關。非親王郡王寶頂,也至少是一二品大員之墓葬。
  如今寶頂尚未獲得文保單位的名分,卻或將面臨拆遷的命運。
  4
  清王爺家族墓28年無文物“身份證”
  在房山區磁家務“北京市一商局”倉庫院內,矗立著一座石牌坊。也因無說明標記,鮮有人知它擁有300年以上的歷史,且見證了清代莊親王家族墓地的興衰。
  《清代王爺墳》中記載,莊親王府作為清初八家“鐵帽子王”(世襲爵位)之一,共有親王十三位葬在了磁家務。1927年,莊親王溥緒將磁家務的樹木賣掉一部分,換了錢花。不到一年,東北第一軍司令於學忠的部隊到達磁家務,將莊王墳盜發。房山縣柴廠村的劉振山步其後塵,連盜墓帶“掃塋”。1974年房山縣水泥二廠蓋樓房,將這裡的建築物拆除,這座石牌坊成為了莊親王家族墓屈指可數的幸存遺跡;1986年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。然而過去了28年,它卻還沒拿到這個“身份證”。
  5
  沒了墓碑記載民國報人成“無名氏”
  在海澱區一處叫紅山頭的墓地,在民國年間是香山慈幼院的公共墓地,山林間隱匿著一塊百餘平方米的墓園。這是《新民報》(新民晚報前身)創始人之一、民國報人吳竹似先生的長眠之地。
  吳竹似先生的墓園坐北朝南,周圍環以長方形圍牆,牆體由青黃色毛石砌成,現已損壞大半。墓園內雜草叢生,周遭人煙稀少。
  吳竹似生於1908年、卒於1931年,終年23歲。他是民國時期的一位青年才俊,文筆清麗,數千言的文字片刻即可完成。風度雍容,辦事勤謹快捷。
  當地人告訴記者,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吳墓中多半石料被搬走,80年代又遭偷盜,原有石供桌等物丟失。
  文物愛好者吳曉平告訴記者,去年,墓園內尚存一通青灰色墓碑,上面鐫刻著吳竹似短暫的一生。今年記者發現,僅存的墓碑神秘消失,這塊墓地從此“隱姓埋名”。
  1
  墓主:清太宗位下第五子承澤親王碩塞第二子博翁果諾之墓
  地點:原址丰台區侯家峪、石構件移至7公裡外青龍湖附近
  現狀:墓地僅剩殘磚碎石,區級文保碑倒地;青龍湖處供桌基本完整,香爐、寶瓶、蠟扦均有拆解
  2
  墓主:雍正年間安徽巡撫(正二品)孫國璽
  地點:房山區上萬村西南
  現狀:除園寢牆遺址,地表再無可見文物,地面只剩盜洞
  3
  墓主:身份待考
  地點:房山區上萬村西北
  現狀:藏身於民居間,或將被拆遷
  4
  墓主:清代莊親王家族
  地點:房山區磁家務
  現狀:只餘石牌坊遺跡
  5
  墓主:《新民報》(新民晚報前身)創始人之一、民國報人吳竹似
  地點:海澱區紅山頭墓地
  現狀:園內雜草叢生,僅存記載身份的墓碑失蹤
  專家
  見證歷史 非知名不該被輕視
 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會員曾一智女士認為,古墓遺址,見證了城市的歷史發展。從身邊點滴找回對文明的尊重,讓這些散佈在城市裡的歷史坐標得以延續,文化傳承才不致斷裂。
  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劉衛東走訪過北京多處古墓遺址,他分析說,古墓遺跡有實無名或有名無實的現象,主要集中在區級文物和第三次文物普查單位上。但文保級別低並不代表其文物價值低。主管部門的精力多放在級別較高的文物上,容易輕視這些非知名古跡,體現為思想重視不夠、財政資金傾斜不夠。
  說法
  將完善文物的基礎設施
  就這一系列問題,記者致電相關區縣文物部門。丰台區文物所工作人員表示,王爺墳“石五供”現狀也曾有市民反映,他們會考慮完善告知信息。
  今天上午,房山區文化委員會文物科工作人員趙金波介紹說,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,孫國璽墓、上萬村西的寶頂、莊親王墓石牌坊都進行了普查登記,並要求其必須掛牌公示。就“無名氏”的現象,他們會逐一查證,並向鄉鎮瞭解情況,爭取儘快完善信息。
  《法制晚報》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文物處瞭解到,在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登記文物中,部分墓葬遺址、石刻等確實存在掛牌不方便的現象。他們會責成區縣的文物部門,研究完善這些三普、區級文物的基礎設施。
  文並攝/記者 崔毅飛 新聞觀察員 孟國忠  (原標題:這些名人墓 咋變“無名氏”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jxtrncmj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